绿建环评知多一点点

人物专访
推动可持续发展 建设绿色建筑之都
在香港这个人口密集、高楼林立的社区,人们不得不依赖空调来对抗酷热天气,造成能源消耗。本港建筑物的耗电量是碳排放主要来源,作为绿色建筑的先行者,资深能源工程师锺志良先生专注推动低碳转型,他相信透过改善能效设计,绿色建筑可以对抗气候变化,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绿色建筑事业转捩点

锺志良工程师在建筑界打拼逾三十载,他的工作不仅要确保建筑物高效利用能源,还要说服业主和建筑师採纳节能设计,并在成本、美观与节能设计之间取得平衡。在2000年,他参与香港湿地公园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项目,让他体会到节能设计的重要性,「那时我意识到,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会是未来的大趋势,从此便开始投入其中。」

制定可持续标准

他曾游走中国内地参与多个节能项目,包括北京首个燃气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并在香港工程师学会的燃气及能源分部、香港能源工程师学会及多个国际能源学会香港分会担任主席及重要职务,与业界资深工程师、政府机构及企业代表共同推动创新的节能技术。后来他加入了建筑环保评估协会的技术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核、监督和指导绿建环评评估。

社会各界需加强节能意识

在审批过程中,他需要评估建筑项目是否符合相应的绿建环评标准,并协调不同委员的专业观点以达成共识。「发展商往往重视初期投资成本,但现时的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往往长达80年。在整个建筑物的生命周期,长期营运碳(Operational Carbon)排放比隐含碳(Embodied Carbon)排放往往多了数倍。」

他认为,许多人的节能意识不足,商业建筑中浪费能源的情况相当普遍,建议政府及业界应加强推广节能建筑技术。「当节能措施的回报率上升,企业自然会更积极地採取行动。
我们需要让业主和建筑师明白,
节能设计不仅仅是短期利益,
更是长期财富。

持续优化绿建环评以应对气候变化

「绿建环评採用认可评级推动发展商以各种措施提升楼宇能源效益,并鼓励项目採用创新设计达致更环保水平,大幅推动节能技术的发展。」不过他认为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我们需要与时并进,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方面,考虑将更多韧性设计的考虑纳入标准中。」他希望未来能在评估中加入更多与智慧建筑和气候适应相关的内容,以应对全球暖化带来的挑战。

作为香港工程师学会能源专业界别的创始倡议者之一,他最满足的是看到香港逐渐接受绿色建筑的概念,「当我二十年前获得美国绿色建筑专业人员认证时,这在业界还是个新鲜事,但现在已经成为标准。」他以「Stay Hungry, Stay Curious」作为宗旨,勉励更多年轻工程师投身于绿色建筑事业,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承下去,让香港在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钟志良工程师

建筑环保评估协会第一副主席 (2024-2026)

  • 美国能源工程师学会香港分会会长 (2023-2025)
  • 香港能源工程师学会会长 (2012-2014)
  • 能源学会(香港分会) 主席 (2006-2008)
  • 香港工程师学会能源专业界别顾问小组主席 (2015-2018)
  • 香港顾问工程师协会主席 (2011-2012)
  • 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 (2023-至今)
  • 建筑环保评估协会绿建环评专家小组 - 能源使用 - 主席 (2024至今)
  • 建筑环保评估协会技术审查委员会主席 (2017-2022)、委员 (2022-2024)